Skip to main content

行愿半世纪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一九六五・八

一位年少的女孩,跟在母亲身边。母亲正与几位朋友相约去寺庙拜拜,其中一位说不去,因为当天没带钱,不能添香油,不敢去。

听到这对话,女孩感到十分不解:「寺庙,一定要人捐钱添香油吗?没钱的人,就不能亲近佛教吗?」 单纯的疑问,在少小的心灵裏,是一种力量。

犹如种子冒芽见天光,在女孩接触佛教后,意识到社会大大误解了佛教和出家人!渐受法义薰陶的内心,暗自發愿:有朝一日出家了,一定要自力更生维持生活,不接受供养。

一九六三年,女孩二十六岁,得因缘皈依于印顺导师座下,成为日后广为世人所知的证严法师

摘录自【回眸来时路】小木屋清修
【回眸来时路】借宿到起家
【回眸来时路】静思家风


一屋一田 克勤克俭

一九六五年,二十八岁的证严法师,带着三位弟子借住花莲普明寺侧屋。 孤鸟借巢而居,粗简的木板房子,夏热蚊子多,冬天冷风穿窗刺骨,捡碎布缝成的被子,根本盖不暖。一日三餐靠自己种菜,青黄不接时,就採过猫、刺杏仔、山茼莴等野菜佐食,境况之窘困,只差没去海边捡泡过海水「有咸味的石头」来配饭。

清贫岁月,身无长物,普明寺后的旱地成为生活寄望。初试耕作,毫无农事经验的大弟子德慈,为了翻整那片荒芜已久的贫瘠硬土,吃足了苦头。推驶犁具,完全生涩,老牛又欺生硬是不肯走。证严法师于是向人讨来一大綑甘蔗尾,抱着走在老牛前面。老牛受甘蔗尾吸引,终于才一点一点前进,拉动犁耙耕地。

村子裏的阿两伯,看到这师徒俩别树一帜的耕田风格,笑问:「师父,你们在玩游戏吗?」于是义气相助,「我来帮你们犁!」

旱地收成不敷所需,证严法师的俗家母亲看在眼裏,心想:「孩子要自力更生,我就给他一个维生的来源。」因此买下九分水田,让师徒依靠度日。

所有农事比如割稻、打穀、晒穀、拔花生,证严法师都亲身参与。即使在一九六六年慈济功德会成立后,白天要为会员解惑开示,或者早出访查贫户、晚归处理会务,但凡遇到农忙,依然捲起袖子分担农事。

证严法师虽体弱多病但毅力惊人,每次收割稻子,他总是头戴斗笠,脸上围着面巾,露出的双眼清澈明亮,一边脚踏打穀机,一边手摔稻穗,动作明快俐落。



一双婴儿鞋 力量起飞

每人每天多做一双婴儿鞋
三十位家庭主妇每人日存五毛钱
慈善工作微小地开始了


看天吃饭的农事,难以维持基本温饱,师徒为了另觅生计,各种手工副业不曾停息,煳水泥袋、做婴儿鞋……

在慈济功德会成立前两个月,婴儿鞋开始成为生计主力。鞋底、鞋面的缝製,每人各司其职,证严法师专责最难的部分─鞋底周围滚边。他拿起针来沉着定静又快速,一人抵得过所有人的製程,成品也最为漂亮。

行情本是三块半的婴儿鞋,花莲商家感于出家人不受供养、自力更生,因此以四元的好价钱收购。一双四元,师徒六人每人每天缝一双,一天就有二十四元收入。如此一针一线,勉强维持了生活,也织就了慈济功德会诞生前的契机。

而在功德会成立后,为了济贫救苦,师徒六人每人每天必须多做一双婴儿鞋,以此为基础,加上号召三十位家庭主妇每人日存五毛钱,慈善工作就从这每月的一千一百七十元,微小但深刻地开始了……

从婴儿鞋到静思书轩

静思精舍数十种工作,维持生活的同时,更从作务中修行。
至今五十年来,坚守自力更生的志愿。

自力更生,是一条坚韧的长线,贯串着衣食用度、信念思惟;贯串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贯串着证严法师出家前的初衷、慈济功德会成立后的坚持;贯串着至今五十年来,绵延久远的「静思家风」。

为了坚持自力更生,从最早师徒六人借住木屋,到现今的静思精舍,前后尝试了数十种工作,维持生活的同时,更从作务中修行。

证严法师感恩母亲买田以供耕作、买地盖精舍,「是母亲给了我助缘,我才能坚守自力更生的志愿。」 农事之外,手工副业迭经波折。物资波动买不到棉纱织手套时,开始木板凋刻(梅、竹与八景),后因日本断交,木凋供应链也断了。自此,成衣加工、棉被周围钩卡司米龙绣线、花莲美美布庄的女装大衣车缝,接连在精舍出现。

遇到经济不景气时,也曾捡碎布缝成布套,供铁工厂抽铁防热用。为了突破生活的艰难,开始从事高週波婴儿尿裤的生产。之后透过介绍,做过瓶盖内面的白色垫片,连着三年种菊花、手工塑胶花、串珊瑚珠子,连外销的猴子爬树也在副业之列。之后的手拉胚陶艺,更是艺术氛围鲜明的精舍一景。

数十种工作的波折经历图,是静思精舍扮演慈济后盾的完全承担史。从六○年代进入九○年代,「手工」的精神,迈向新的范畴。创立于一九九三年的「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前名「静思文化公司」),成为自力更生的现代耕耘模式。

在证严法师淨化人心的理念下,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的图书、影音光碟以及环保产品等,透过静思书轩门市,以营运所得维繫精舍生活。

静思精舍是慈济發展的源头,也是全球慈济人心灵的故乡,五十年来,自力更生清规不变,生活用度不仅没有一分一毫来自慈济会员的捐款,反而提供饮食、住宿接待全球慈济人。证严法师认为,慈善、济贫属于生活层面的救助,然而人心淨化、精神滋养,必须仰赖人文的力量。从缝婴儿鞋的手,到静思书轩内种种化人文美善于产品中的手,手手相连五十年,牵繫着证严法师「自力更生」最初的一念。


「供养」的深义

为了坚持自力更生,从最早师徒六人借住木屋,到现今的静思精舍,前后尝试了数十种工作,维持传统的佛教丛林,都是接受善信居士的供养来维持,然而证严法师自出家即發愿,不赶经忏、不收弟子、不受供养。自力更生的心志与作为,一直少人理解。「数十年来,我在滚滚红尘中,有谁能了解?总是有着孤单之感。」

孤单感并没有软化证严法师的坚持,他确信出家人能在入世行菩萨道的同时,出世自食其力。就如唐代百丈禅师在他建立的丛林,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生活。

为了坚持自力更生,从最早师徒六人借住木屋,到现今的静思精舍,前后尝试了数十种工作,维持对于供养,证严法师别有见地:「虽然我都说我不接受供养,其实在精神上、人力上,慈济人无所求地付出再付出,做我想做的事,这不就是对我的供养吗?」证严法师进一步解析供养有两种:「一种是以物质供养『生命』,另一种是以心力供养『慧命』。慈济志业是一个慧命,大家为这个慧命尽力,就是用『行为』来供养我,给我精神力量,所以我也是接受供养。」

摘录自《行愿半世纪:证严法师与慈济》
  • Hits: 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