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的第一支电话
花莲到臺东,距离一百六十几公里,黄玉女每有新访视个案,均会将资料填妥寄往静思精舍;证严法师接信后即会前往臺东,一行人搭着摩托车进行访视。
从寄信出去到法师前来,前后大约三天,黄玉女总觉书信连繫,时效上有点不尽人意。此后,黄玉女家裏装了电话,为求方便,她请求证严法师:「师父,您们那边也申请电话啦!这样我不用写信,打电话比较方便。」
「会啦!会啦!慢一点,慢一点……」法师,徐徐地回应黄玉女请求。
过了段时日,黄玉女见毫无动静,再次催促法师拨出一点济贫基金装设电话。这下,法师严谨地回说:「虽然是为了会务,但常住也难免需要使用电话,若从济贫的善款裡拨出经费,不就公私不分了?」
黄玉女不知,证严法师与常住众们,在克难环境中有一餐没一餐地自力更生,苦撑着日子遍行救济工作,但生活支出与功德会完全分开,根本没有多馀钱两可装设电话。

早期静思精舍德慈师父与慈济志工探视照顾户,由于山区小路车辆无法进入,一行人只能以步行的方式到照顾户家。
早年未设电话,皆以书信与外界往来
台东资深慈济人黄玉女(静观)师姊
美国资深慈济人郑柏(慧樑)师兄
而静思精舍四周一片田野,进入其中的路,两旁均是甘蔗田,小到只容一辆车通行。法师或常住师父们要打电话,常得骑脚踏车到对面康乐村去打公用电话;有人打电话来,杂货店老闆就会过来通知,他们再快快踩着脚踏车去接听,无论白天或晚上、刮风或下雨;而委员们若遇有急事报告,就得搭计程车急急地赶来,时间与金钱均花费不少。
不便利的通讯,身处臺东的郑柏,与多在臺北参与老大姊等人访贫的李实先,很能体会。他们见师父们生活艰苦,不但为静思精舍包来婴儿纸尿裤的高週波加工,更發心为静思精舍装设电话。
郑柏深知,發愿自力更生的法师,必当不会接受电话的装设;他左思右想,心生一计,便对法师说:「若装电话,我就戒烟,把钱省下来。」
这招,应了法师的慈悲心怀,为弟子健康着想,只好点头说:「藉这件事让你戒烟也好!」

早期需步行往返静思精舍,不便利的通讯,促使慈济人發心装设静舍的第一支电话。
要在一片荒野中装设电话,线路得从大马路那儿拉过来,还得架设几根电线杆,费用甚为昂贵,电信局预估约需七万多元,连郑柏也吓坏了。但他和李实先仍决定想办法筹钱,与德慈师父起了个会,藉着郑柏职务之便,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电话装好。
只见,从大马路入口静思精舍的小路上,几根以整棵树干截成的圆木头,矗立在田边、菜园裏,顶端繫着的线路,传递着自四方而来的讯息,亦连繫着静思精舍与外界贫病者的生命与生活。
电话装设完成,第一通电话由证严法师亲自打进来。电话号码是「二六六七七九」,法师说,这号码的谐音,有如「你落难,去去救(臺语)」,身为慈济功德会之本会的静思精舍,有了这支电话,即可多多去救救人、帮助人……

内容来源:《慈济人文志业中心中文期刊部》邱淑绢师姊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