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行能行师公路
我们要走师公走的路
小小产业道路是慈济人回家的静谧之路
「跑!跑!跑!向前跑!」精舍路跑是每年师公路上的一大盛事。花莲慈济医院或慈济大学等志业体每年都会举办健行走回精舍的纪念活动,渐渐地演变至今成为最具传统意义的路跑,每年此时总是会在乡村小路上成就浩浩汤汤的队伍,于清晨之中,或跑或走的沿着师公路跑回精舍,而在太阳缓缓升起之际,回到了慈济人的家。
「师公路」这名称,是慈济大学的孩子们取的。早在1995年,有一次上人跟他们说:「我每次出门,都走这条小路。因为这条路,周围的风景很美,也很宁静。」之后,慈大的孩子们每次要回来精舍,都说:「我们要走师公走的那条路。」于是「 师公路」变成孩子们的共同语言。久而久之,这条鲜为人知,仅有生硬数字编号的产业道路,便有了一个属于他与慈济人之间特有的暱称。
每天开车上班驶过「师公路」,虽然行过匆匆,但偶尔会有「路跑、慈济、精舍、回家」这些印象一闪而过,想来这就是师公路给我的印象。而土地若有灵,应该也欢喜承载了如此与众不同的情感吧。
学校的孩子们,精神奕奕地跑在自然风光裡,是多数都市孩童少有的经验。
从师公路跑回精舍后,身体累了,肚子也饿了,精舍师父有准备点心营养补给喔。
冉冉前进时 想到什麽
在无垠又不断前进的时间裡,容易让人不知不觉迷失在分秒浩海裡
很多营队中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清晨三点天色未明,学员集合成浩荡长的队伍,就从静思堂起步走向精舍,天上星星闪亮,微风清凉,寂静的四周让步伐与地搓出的声响更为清晰。
上人曾问从师公路走来的学员们的心境:「不知道你们在走有没有看到星星?而且一步一步向前走,从黑夜慢慢地天亮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人很用心去感觉,这种从黑暗到了黎明的境界?我相信注意它的并不很多人,所以人世间时时都是不觉不知…。」

营队在暗夜出發,于破晓回到精舍,在师公路上体验这黑暗到黎明一瞬间的境界。[摄影:林泷誌]
暗夜走出光明路
看见自己的影子是因为背对太阳,只要方向对了,就有光明的人生
步行的队伍,走在这样宁静的道路上,没有人车吵杂,很容易就不知不觉就从黑暗走到天亮。上人接着勉示,「也许我们过去的人生,也是一片黑暗的境界,只有抬头才能看到星星,甚至黑云密布时,连星星也看不到。但是,相信只要你们向前精进,天终会亮的。」
就犹如走在菩萨道上,也是如此,从凡夫地,就是天未亮之前,在黑暗中起步,只要道路方向正确,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即使是走路,慢慢地走,一步一步,方向不要偏差,同样也会走到目的地,走向光明,且内心的欢喜亦是无法言喻的。而今走在平坦的师公路上,令人不免想起那三、四十年前,身形清瘦的 上人往返走在碎石子路上的颠簸,每一次踏下去的步伐的艰苦,虽然难行,但仍往前迈进、不畏风雨的身影。

小小田园
蕴含天地运行之理
天人关係和谐相处,静谧祥和在眼前
上人和这小路的缘份开始于建盖花莲慈济医院之初,那是每天要来回精舍与医院的道路,而 上人一走就这样走了将近四十年,不是黄昏回程,就是一大清早出發到医院,几乎每天都在走这条路,就连现在 上人还是很喜欢走这条路,因为周围的风景确实很美。
「冬天,看到稻子收割了,留下稻梗,还有休耕的稻田。春天一到,可以看到农夫开始犁田。牛犁田时,那一种安详的境界,无形中就让人自然生起感恩心来。看到农夫拿着犁在翻土,前面有牛在拖。每一次从那裡经过时,从内心就会感觉到那一分天地之间的灵气,会想到有生命的人与牛,在那裡耕耘土地。过了几天,土翻好了,放水之后,开始整平,再过一两天,就看到秧苗已经插下去了;土地经过一番耕耘以后,加上排列整齐的秧苗,就开始看到土地的生机。土地上的生机勃勃,就感觉到大地万物不都是充满灵气吗?能够看到这种灵气生机,真的是很感恩。不只是感恩农夫的耕耘,更要感恩那条牛拉着犁,感恩这片大地。有土地、有水,还有阳光、雨水等等,很多因缘和合的种子,所以生生不息。那时候我常走这条路,心裡总是充满感恩。」上人所见而生的天地与人的关係是如此的和谐。
上人还提到,「一直到最近这几年来,听到的已变成耕耘机的声音。感觉世间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那分祥和的气氛,慢慢地淡化,天地万物的灵气也渐渐被人遗忘了。但是我还是喜欢走这条路,不论是人与牛耕耘,或是机器耕耘,总是比走大马路更宁静。」或许缘于这样的心情,上人虽住花莲,却几十年没有踏进过花莲市区,由此可见,上人对这条小路的深厚感情,实在不可言喻。

路上沿途田园风景,随着四季循环不息,荣枯之美不断交替。
静思 安静的力量
静下心思,看见自己,才能传递人文真善美
以往简朴的农业时代,工作与生活易于调和,但进入工业时代后,生活品质逐渐被忽视,人的心灵不知不觉地沾染尘垢,在现今的生活环境中,每人都需要沉淀,心若安静,也就比较容易看清楚外面的世界,看清楚事情的变化,便能泰然以对。
因此,有空回来精舍可以体验走走这条让心灵静思的「师公路」,除了健身,亦能感受到 上人一路走来的辛劳与心血。而在缅怀之馀,我们亦感恩 上人带领前人的种树,让后人得以乘凉。
我们也期许每一颗颗菩萨种子从自己内心萌發而茁壮,开展无量无数的爱,發挥良能,再接再厉的用爱去陪伴未来的希望种子,就像农夫用心播种良善种子、耕耘福田的精神,照顾好每一颗种子。
内容来源:《静思人文》林圣玉师姊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