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中藏日月 半升锅裡煮山河
恭录自《证严上人衲履足迹二O一六年夏之卷》
一九六六年三月﹙农曆二月﹚,感于花东地区贫穷落后,医疗匮乏,
上人萌念筹备功德会,矢志济贫教富、弘法利生。
自力更生为志节 捐款汇入功德海
蓝天白云志工服 缘起法会煮粥时

上人与弟子们借住于普明寺时,生活相当刻苦,农曆每个月二十四日的發放日,照顾户前来领米,也有许多会众来帮忙,并参加药师法会。
慈济有一张宝贵的历史照片,相片中是普明寺后方的小木屋外,露天的一口大灶上架了一口铁锅,几个人在此生火煮食。此情景勾起上人回忆,对师兄师姊们述说:「这时,我们在普明寺进行药师法会,几个人在屋后煮咸粥。虽然我和常住师父们做手工,维持生活都很困难,但为了让参加發放的人用过午餐再 回去,即使经常要向普明寺借米、借油,还是坚持煮咸粥供应;發现人来得比预期多,却已经没有米了,只得再多加几瓢水,清清的粥汤,能映出周边的景色。」
上人表示慈济人的「蓝天白云」志工制服,即是来自当时煮粥的印象──咸粥还没有煮沸以前,锅盖掀开,可以看见蓝天、白云,以及树木、后山……曾说「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锅裡煮山河」,这便是「半升锅裡煮山河」的情景。
慈济海内外赈灾 粒米日月爱无尽

慈济于一九九一年从事大陆赈灾时,上人计画發予灾民们稻米与穀种。有人疑惑,给米吃就很好了,为何还要發穀种呢?上人于是以「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锅裡煮山河」回答,米粮是解决一时的飢饿,吃完了就没了;但种子可以下种,收割后的米粒,有些可以作为食用,有些则能再拿来播种。
「种子年年岁岁的收成,表达臺湾同胞的爱就如种子收割后可以代代不断地种植、不断地食用;这分爱是日日月月、岁岁年年,永无止息。」
上人说「一粒米中藏日月」,小小的一粒米,对大陆苦难灾胞而言,大过于须弥山,是未来温饱的希望。在他们正飢饿时,慈济人亲手将这米粒放在他们的手心上,这分爱开拓了臺湾和大陆同胞爱的历史,也就是说这粒米中已包藏了日和月。「半升锅裡煮山河」,将米放入锅鼎裡烹煮,加水进去后,水面可映现出蓝天白云山影,但愿臺湾的爱和大陆美好的河山连接在一起,两岸之间水乳交融,永远连结彼此的爱心。
五十年来,慈济人在海内外济贫、赈灾,经常發放大米与稻种给贫农,让他们不必贷款买稻种耕种,收成之后还清债务,还能再留稻种作为下一期耕种之用。日日月月、岁岁年年,受助的农户都有米可食,还能继续耕种,不愁生活无以为继。慈济的赈灾岁月,都藏在一粒粒稻米中,故云「一粒米中藏日月」。
佛陀捨身化大鱼 与众深结法髓缘
静思精舍在一九六九年落成以后,每个月的發放便改在精舍进行。有一次,照顾户扛米回家,漏出一些米粒在地上,静蓉师姊觉得很可惜,便仔细地捡起来,想要放到厨房的米缸裡,上人则说:「这是功德会买给贫苦人的米,不能放在精舍的米瓮,要放到给贫户的米袋裡。」师姊说:「可是我看您们刚才煮粥时,用的是米瓮裡的米啊!」上人说:「是啊!这是常住要供应给大家的。」师姊常常到寺院裡礼佛、闻法,认为在家居士不能佔出家众的便宜,所以听到上人说,常住要供应大家用餐,不免担心自己是否犯了戒律。
發放之后,上人向大家说起佛陀的 本生故事:佛陀在久远之前曾为一国之主,当时国内久旱无雨,五穀不生。国王不忍国民飢饿受苦,便到河边向天祝祷,愿意化身为一条大鱼,让国民取食鱼肉,度过乾旱饥荒;随后跳入河中,真的变成一条大鱼,并请河边的五位木匠回到城裡通知大家来割取鱼肉。化身大鱼 的国王,是佛陀的前生,五位木匠就是后来最早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的阿若憍陈如尊者等五比丘。所以,精舍常住供应大家用餐,也是抱持着与大鱼相同的心情,希望与大家结繫闻法得度的因缘。
「佛陀生生世世都为众生付出,甚至要剜割其肉供应众生也在所不惜;当时五位在河边的木匠,受大鱼所託回城通知大家来割鱼肉,因为成就了国王的心愿,这五人就成为佛世时的第一批佛弟子。」
法髓师徒心相印 救世救心志愿坚
「静思精舍的修行者,也同样發愿,不只自力更生,还要供应、利益他人。只不过修行者不方便走入人群中,需要在家居士帮助修行者去做救世的工作,所以你我师徒,结的是深入骨髓的『法髓缘』。我们要做法髓相传的『法髓师徒』,不要如同过眼云烟的『云水师徒』。」
精舍常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辛勤生活,迄今未改;不仅不动用慈济基金,还要作慈济后盾,承担起全球慈济人返回精舍的生活食宿,这就是静思家风;从而带动出慈济人「付出无所求,大爱无染着」的精神,无论在何处做志工,皆自行负担交通、食宿,做得欢喜自在又感恩,这也是慈济家风。
恭录自《证严上人衲履足迹二O一六年夏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