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发心立愿 坚定不移

静思法脉,内修清净心;慈济宗门,外行菩萨道。 静思精舍为慈济的精神起源,是「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恒守初发心的清净;慈济宗门则要入世,以智慧应众生的需要,以无量法门将精神往外推行,所以是「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

「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要从内心自求,心境时常保持如此静寂清澄,不因外境的纷纷扰扰起无明,来染汙心地。心灵常常保持清净,而且要立志,发大心,立大愿;既然发心,意志就要坚​​定。

佛陀所关怀的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全球的人性问题;从印度当时的不平等社会,一直延伸到人性的净化,悉达多太子的伟大就在于此。他生长在富裕的皇宫,过着个人享受的生活,却能体会贱民生活的苦难,以及婆罗门教的宗教家高高在上的傲气,这种种不平等让他想到如何令所有众生心灵解脱,也想到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去改变不平等的现象;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自己的心先解脱,才有改变的可能,所以他就出家了,去体会众生的心灵,去寻找宇宙人生的真理。

时代的脉动,也利用这个空间──我生在台湾,将台湾这个环境以及现在的时代二者连成一体;我既然生于斯长于斯,这整个空间应该就是我的道场,我应该好好把握。所以,时间、空间对我来说很重要。



把握时空 行菩萨道

  

经常有人问我:可曾出国?我都很自然地回答:「我哪儿都没去过。」中美断交时,有位身在美国的法师很替我紧张,他来信表示慈济是一个民间团体,恐怕我会因此受累,必须比别人先走才好。当时我就想:「这个空间就是我的道场,这个时间就是我的生命,应该正是发挥良能的时候。」

尽管说来话长,不过,思想都没离开「时、空」,紧紧把握「时、空」。至于精神的中心,就是以《法华经》为轴的「中道」。 《法华经》既不像《般若经》都在谈空,也不像《阿含经》都在说有;但是不论般若或阿含,还是必须行菩萨道。整部《法华经》不论是谈过去诸佛,或者谈未来诸佛的世界,都不离菩萨道。因此,不论任何空间、时间,我们都是依着法华精神走出这条慈济菩萨道。

即使大家散布全球各地,都是承继同一法脉,如同一棵大树的所有枝叶,都来自于同一根本;不论每一棵菩提树生长于何处,都是同根所生,源于静思法脉。大家都是师父的弟子,人人都是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彼此珍惜、相互合心,就能耕耘世间的福田。

本篇内容节录自:《证严上人思想体系探究丛书【第一辑】》之《上人口述思想历程》
  • Hits: 1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