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全球慈济人的灶房

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们对精舍饭菜的定义与记忆。

有时候我们喜欢的菜餚并不是因为食物作法精緻、华丽口味的关係,反倒是因为想要回味一种熟悉的味道或是思念,我们想念的不是食物本身,想念的是那食物背后所蕴藏的心情与回忆。

记得每次回到精舍,师父们总是不时叮咛着大家留下来用餐,那就像母亲深怕孩子饿着的关怀心情,让人感觉回到精舍用餐是一件倍感温馨且自在的事情。

尤其静思精舍是全球慈济人的心灵故乡,每到除夕前,大寮师父总是精心准备了许多年菜,还亲自製作吉祥發糕与年糕,为的就是要迎接从全球各地归来的家人,让每位回来围炉的家人都能感受到静思精舍浓浓的传统年味与家乡味。

每天要如何按部就班的准备大量的食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供养大众也修己心

繁琐的锅碗事,磨练师父的智慧与互助的修行本分。

曾经在大寮帮忙过的志工,一定看过大寮门边的小白板,每天都会挂着一张纸,那是知客师父用来告知大寮每日确定的用餐桌数。

于是大寮的执事师父就开始接手准备,像是典座师父就要知道冰箱有什麽蔬果素料、开菜单时要注意食材的搭配,而且最好是前一天就要备好料,然后一个推车放齐一道菜所需的食材及配料,方便炒煮时迅速下锅不遗漏,而饭头师父则依据桌数推估大锅饭份量,然后只要时间一到,行堂组的师父就会很有默契的陆续出现在大寮裡,有的负责添饭入锅上架,有的熟练地分菜上架,过程中没有一丝溷乱,相反地却很沉稳的应付各种状况,这就是精舍的师父们,无论做什麽事情都井然有序,持着尽本分事的一念心做就对了,静思家风精神表露无遗啊!

十分钦佩大寮执事师父们,因为别人修行时,他们要忙备料做饭菜;大众吃饭时,师父们要在旁机动供应补充;在这样火裡来水裡去、脾气容易感到烦躁的环境中,还要让自己安住身心,真的是一种磨练。

所以在大寮磨练,是培养耐性、修身养性最好的一个地方。



用心的幸福滋味

珍惜食材、搭配洁淨与营养的元素,令人感恩在心。



万物有万法,面对锅碗瓢盆的境界也能开出朵朵清淨心莲。大寮班长将其累积多年的经验,每天一点一滴的利用空档,将经验分享做成简单的「大寮SOP」,一开始的用意是使学习者方便入门,却也因此让经验汇聚成智慧海,继续绵延传承下去。

如此,学习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食材收货入冰库有四种分类,更要清楚食材入库的时间来决定使用的优先顺序;像笋、马铃薯、牛蒡、莲藕之类的切好记得要泡水;一般切菜的长度要大约一吋长,这样方便夹食与入口;还有绿色蔬菜及长豆等,煮好需要马上分菜或是散热,以免闷黑了;清洗蔬菜需过三关水盆,如果第三关水盆仍有许多杂质与小细砂,就得再加一关!

一般人在家或许都做不了那麽细腻的工序,而精舍大寮的每一位师父是这样的以一颗「照顾家人的心」来供养大众!



怀念精舍家的味道

精舍提供健康粮食补给外,亦是慈济人心灵的依止。

从大寮执事师父间的工作分配与和合互协上,我们看见了「规律有序」;从食材处理上的细心拿捏中,我们感受到了师父们的「慈悲柔肠」,这就是静思精舍特有的人文饮食文化,也是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精舍虽然是一个清淨、有道气的修行道场,却始终用关怀家人的心情来照顾大众,对于全球慈济人而言,无论身处多遥远的地方,时间一到,犹如纷纷归巢的燕子,怀着回家的心情归来。

身为弟子的我们其实思念的、惦记的就是这个浓浓的家的味道。

内容来源:《静思人文》林圣玉师姊撰稿。

發现精舍简朴之美

静思精舍的环保理念,源自于对天地的敬爱、对万物的疼惜。一个对万物众生有疼惜之心的人,自然而然的就会發挥爱护的本性,而發自内心表现于外的行为,也就会很纯真很自然,不是虚应。环保生活之于常住二众,如同那日升月落、潮来潮往般的自然与规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静思精舍德林师父骑着三轮车。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一旦习于奢华的生活方式后,要再归返简朴生活,确实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回想,在踏入精舍担任职工之前,因为自己体质关係,实在担心夏天「没有冷气」这件事。是啊!不吹冷气可以节省一半的电能,也会大大降低空气的汙染,上人多年来鼓励人民节能减碳、双手做环保,除了因为维护机器的缘故,设有空调设备外,其他空间没有冷气,是可以想见的。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做环保的重要,但还不曾听过哪家公司行号,为了提倡节能减碳,而真的不使用冷气机,但在精舍,我是真的遇上了。「原来做环保不是说说而已!」我内心独自OS着。

风扇带动精舍空气的流通,消暑许多。

现在,夏天已过三分之一,在没有冷气的办公空间,看着座位上头的大风扇转动不停,我才意识到自己好像逐渐适应了这样的气息与步调。每天早上从停车场步行到精舍,短短的几分钟路程走来满头大汗,在办公室跑上跑下汗流浃背时,也只靠风扇或是自然微风带来一些清凉。想起过去十几年的在其他职场的办公环境,假如没有特别安排健身运动,那一整天可能就连一滴汗都没冒过,就真的成了「冷房裡的小花」,那面临气候不断变迁时,自己的身体是否能够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呢?心裡起了一个大问号。

反观现在偶尔流流汗,有机会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其实是有益于身体的锻鍊。至于黏答答的汗水,就随身携带一条毛巾或手帕,洗把脸,擦擦就好了!不过,离开了冷气房之后,原本烦人的乾眼症,情况也明显的好了起来。心想,如果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可以治癒科技带来的后遗症,不也挺好的!

没有空调的会议室,有清凉的微风由窗外拂来。

工作休息时,有机会也常到处看看人看看物,总觉得能發现很多新奇的事物。而静思精舍的朴实之美,不仅在于建筑风格上,也呈现在质朴的人文气息之中,不时地散發出来,这是我来到精舍的第一个印象。

精舍斋堂外,两栋楼之间的中庭搭有帆布,那是临时搭设用来遮阳或挡雨的,只是遇到雨势较大的那几天便会有雨水积聚在帆布上,无法顺利的排到地面上,虽然没有即刻造成问题,但危险却隐忧存在着。某天,發现一位师兄正拿着杆子吊着椅子在帆布下方推挤来推挤去,一开始是被会飞的椅子吓一跳,后来仔细一看,原来师兄是利用椅子,试图将帆布上的积水推移到另外一边,然后利用虹吸原理将帆布上的积水经由水管慢慢的引导排出,只是这些引出来的雨水,不是直接排掉,而是收集在一个个的水桶裡,等着再利用。这样的场景映在心裡,只有「感动」二字,看大家做起环保如同呼吸般的那样自然、不加思索,原来「节能」在精舍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利用椅子,试图将帆布上的积水推移到另外一边。



好的事物,很容易产生效应,当一个人身在简朴生活的环境久了,习性就会不自觉地,自然而然的跟着起了变化。某天,因为朋友家裡来了一群客人,邀我过去帮她做些料理,我便欣然答应,当天,两人各有所司的专心处理食材,只是厨房裡的事情一忙起来,可是谁也没有空理谁的,但不知为何朋友却一直打量着我手边的食材,然后边切菜的她,淡淡的说:「在精舍待过的人就是这样!」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绪,后来朋友补了一句:「你蒐集那些菜叶、边角料是要拿来再利用的,对吧!」这时,我才回过神来看看自己正在进行的动作。原来,自己不知不觉地跟着惜福起来了。

锅具齐出笼,罗列阳光下做紫外线消毒。

挑过的桔皮,自製天然清洁剂。

使用过的水,储蓄起来一起浇花。
木屑及树叶,做成堆肥,不浪费。
内容来源:《静思人文》林圣玉师姊撰稿。
更多法品,请前往阅读静思 ‧ 品味淨斯

精舍的第一支电话

花莲到臺东,距离一百六十几公里,黄玉女每有新访视个案,均会将资料填妥寄往静思精舍;证严法师接信后即会前往臺东,一行人搭着摩托车进行访视。

从寄信出去到法师前来,前后大约三天,黄玉女总觉书信连繫,时效上有点不尽人意。此后,黄玉女家裏装了电话,为求方便,她请求证严法师:「师父,您们那边也申请电话啦!这样我不用写信,打电话比较方便。」

「会啦!会啦!慢一点,慢一点……」法师,徐徐地回应黄玉女请求。

过了段时日,黄玉女见毫无动静,再次催促法师拨出一点济贫基金装设电话。这下,法师严谨地回说:「虽然是为了会务,但常住也难免需要使用电话,若从济贫的善款裡拨出经费,不就公私不分了?」

黄玉女不知,证严法师与常住众们,在克难环境中有一餐没一餐地自力更生,苦撑着日子遍行救济工作,但生活支出与功德会完全分开,根本没有多馀钱两可装设电话。

早期静思精舍德慈师父与慈济志工探视照顾户,由于山区小路车辆无法进入,一行人只能以步行的方式到照顾户家。

早年未设电话,皆以书信与外界往来

台东资深慈济人黄玉女(静观)师姊

美国资深慈济人郑柏(慧樑)师兄

而静思精舍四周一片田野,进入其中的路,两旁均是甘蔗田,小到只容一辆车通行。法师或常住师父们要打电话,常得骑脚踏车到对面康乐村去打公用电话;有人打电话来,杂货店老闆就会过来通知,他们再快快踩着脚踏车去接听,无论白天或晚上、刮风或下雨;而委员们若遇有急事报告,就得搭计程车急急地赶来,时间与金钱均花费不少。

不便利的通讯,身处臺东的郑柏,与多在臺北参与老大姊等人访贫的李实先,很能体会。他们见师父们生活艰苦,不但为静思精舍包来婴儿纸尿裤的高週波加工,更發心为静思精舍装设电话。

郑柏深知,發愿自力更生的法师,必当不会接受电话的装设;他左思右想,心生一计,便对法师说:「若装电话,我就戒烟,把钱省下来。」

这招,应了法师的慈悲心怀,为弟子健康着想,只好点头说:「藉这件事让你戒烟也好!」

早期需步行往返静思精舍,不便利的通讯,促使慈济人發心装设静舍的第一支电话。

要在一片荒野中装设电话,线路得从大马路那儿拉过来,还得架设几根电线杆,费用甚为昂贵,电信局预估约需七万多元,连郑柏也吓坏了。但他和李实先仍决定想办法筹钱,与德慈师父起了个会,藉着郑柏职务之便,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电话装好。

只见,从大马路入口静思精舍的小路上,几根以整棵树干截成的圆木头,矗立在田边、菜园裏,顶端繫着的线路,传递着自四方而来的讯息,亦连繫着静思精舍与外界贫病者的生命与生活。

电话装设完成,第一通电话由证严法师亲自打进来。电话号码是「二六六七七九」,法师说,这号码的谐音,有如「你落难,去去救(臺语)」,身为慈济功德会之本会的静思精舍,有了这支电话,即可多多去救救人、帮助人……

内容来源:《慈济人文志业中心中文期刊部》邱淑绢师姊撰文。

难行能行师公路

我们要走师公走的路

小小产业道路是慈济人回家的静谧之路

「跑!跑!跑!向前跑!」精舍路跑是每年师公路上的一大盛事。花莲慈济医院或慈济大学等志业体每年都会举办健行走回精舍的纪念活动,渐渐地演变至今成为最具传统意义的路跑,每年此时总是会在乡村小路上成就浩浩汤汤的队伍,于清晨之中,或跑或走的沿着师公路跑回精舍,而在太阳缓缓升起之际,回到了慈济人的家。

「师公路」这名称,是慈济大学的孩子们取的。早在1995年,有一次上人跟他们说:「我每次出门,都走这条小路。因为这条路,周围的风景很美,也很宁静。」之后,慈大的孩子们每次要回来精舍,都说:「我们要走师公走的那条路。」于是「 师公路」变成孩子们的共同语言。久而久之,这条鲜为人知,仅有生硬数字编号的产业道路,便有了一个属于他与慈济人之间特有的暱称。

每天开车上班驶过「师公路」,虽然行过匆匆,但偶尔会有「路跑、慈济、精舍、回家」这些印象一闪而过,想来这就是师公路给我的印象。而土地若有灵,应该也欢喜承载了如此与众不同的情感吧。

学校的孩子们,精神奕奕地跑在自然风光裡,是多数都市孩童少有的经验。

从师公路跑回精舍后,身体累了,肚子也饿了,精舍师父有准备点心营养补给喔。

冉冉前进时 想到什麽

在无垠又不断前进的时间裡,容易让人不知不觉迷失在分秒浩海裡

很多营队中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清晨三点天色未明,学员集合成浩荡长的队伍,就从静思堂起步走向精舍,天上星星闪亮,微风清凉,寂静的四周让步伐与地搓出的声响更为清晰。

上人曾问从师公路走来的学员们的心境:「不知道你们在走有没有看到星星?而且一步一步向前走,从黑夜慢慢地天亮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人很用心去感觉,这种从黑暗到了黎明的境界?我相信注意它的并不很多人,所以人世间时时都是不觉不知…。」

营队在暗夜出發,于破晓回到精舍,在师公路上体验这黑暗到黎明一瞬间的境界。[摄影:林泷誌]


暗夜走出光明路

看见自己的影子是因为背对太阳,只要方向对了,就有光明的人生

步行的队伍,走在这样宁静的道路上,没有人车吵杂,很容易就不知不觉就从黑暗走到天亮。上人接着勉示,「也许我们过去的人生,也是一片黑暗的境界,只有抬头才能看到星星,甚至黑云密布时,连星星也看不到。但是,相信只要你们向前精进,天终会亮的。」

就犹如走在菩萨道上,也是如此,从凡夫地,就是天未亮之前,在黑暗中起步,只要道路方向正确,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即使是走路,慢慢地走,一步一步,方向不要偏差,同样也会走到目的地,走向光明,且内心的欢喜亦是无法言喻的。而今走在平坦的师公路上,令人不免想起那三、四十年前,身形清瘦的 上人往返走在碎石子路上的颠簸,每一次踏下去的步伐的艰苦,虽然难行,但仍往前迈进、不畏风雨的身影。


小小田园
蕴含天地运行之理

天人关係和谐相处,静谧祥和在眼前

上人和这小路的缘份开始于建盖花莲慈济医院之初,那是每天要来回精舍与医院的道路,而 上人一走就这样走了将近四十年,不是黄昏回程,就是一大清早出發到医院,几乎每天都在走这条路,就连现在 上人还是很喜欢走这条路,因为周围的风景确实很美。

「冬天,看到稻子收割了,留下稻梗,还有休耕的稻田。春天一到,可以看到农夫开始犁田。牛犁田时,那一种安详的境界,无形中就让人自然生起感恩心来。看到农夫拿着犁在翻土,前面有牛在拖。每一次从那裡经过时,从内心就会感觉到那一分天地之间的灵气,会想到有生命的人与牛,在那裡耕耘土地。过了几天,土翻好了,放水之后,开始整平,再过一两天,就看到秧苗已经插下去了;土地经过一番耕耘以后,加上排列整齐的秧苗,就开始看到土地的生机。土地上的生机勃勃,就感觉到大地万物不都是充满灵气吗?能够看到这种灵气生机,真的是很感恩。不只是感恩农夫的耕耘,更要感恩那条牛拉着犁,感恩这片大地。有土地、有水,还有阳光、雨水等等,很多因缘和合的种子,所以生生不息。那时候我常走这条路,心裡总是充满感恩。」上人所见而生的天地与人的关係是如此的和谐。

上人还提到,「一直到最近这几年来,听到的已变成耕耘机的声音。感觉世间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那分祥和的气氛,慢慢地淡化,天地万物的灵气也渐渐被人遗忘了。但是我还是喜欢走这条路,不论是人与牛耕耘,或是机器耕耘,总是比走大马路更宁静。」或许缘于这样的心情,上人虽住花莲,却几十年没有踏进过花莲市区,由此可见,上人对这条小路的深厚感情,实在不可言喻。

路上沿途田园风景,随着四季循环不息,荣枯之美不断交替。

静思 安静的力量

静下心思,看见自己,才能传递人文真善美

以往简朴的农业时代,工作与生活易于调和,但进入工业时代后,生活品质逐渐被忽视,人的心灵不知不觉地沾染尘垢,在现今的生活环境中,每人都需要沉淀,心若安静,也就比较容易看清楚外面的世界,看清楚事情的变化,便能泰然以对。

因此,有空回来精舍可以体验走走这条让心灵静思的「师公路」,除了健身,亦能感受到 上人一路走来的辛劳与心血。而在缅怀之馀,我们亦感恩 上人带领前人的种树,让后人得以乘凉。

我们也期许每一颗颗菩萨种子从自己内心萌發而茁壮,开展无量无数的爱,發挥良能,再接再厉的用爱去陪伴未来的希望种子,就像农夫用心播种良善种子、耕耘福田的精神,照顾好每一颗种子。


内容来源:《静思人文》林圣玉师姊撰文。

为心 为薑黄 寻找最初的清淨

炎炎夏日,中午用完餐时,
遇见了几位学姐们,欢喜的在谈天,
原来,在这难得的休假日,下午有任务了!
在大家大力邀约下,当然要好好把握这特别的因缘,
为这次精舍志工的假期,画下精彩的一笔!


抵达田边,一人一镰刀、一板凳,仔细听着师父的叮咛,
原来,我们今天的任务,
就是要在这杂草堆中,
找出一株株被淹没的宝贵「薑黄苗」,
然后小心,不要失手将薑黄苗连同杂草一起砍下去,
因为薑黄从种植到可以採收,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
所以一株株薑黄苗,都是如此得来不易。



出坡的当中也發生了有趣的小插曲─
一开始,因为想要在漫无边际的杂草堆中,
能够不失手的开出一条属于薑黄的路。(因为基本上种植方式都是一排一排的),
所以小心翼翼的坐在小椅子上,慢慢的砍,龟速的砍......。
直到被师父看到,笑笑的说:
「照这个一次砍两、三枝草的速度,可能天黑了都完成不了啊...」



就此一句话,马上卯起来,弯着腰站着除草,
不到多少光影,回头一看,已迅速见成效,顿时觉得很有成就感,
此时,师父再次笑笑的说:「呵呵,人啊,果然还是需要受点刺激的!」
哈哈,没错,人果然是需要激励的,潜力可以无穷哪!
一个下午下来,
难得出坡的现代年轻人,免不了一些身体上的痠痛。
但当夜晚看着星空,想想一天下来的收穫,
心却是很法喜、很满足的。

真的,当弥足珍贵的事物被杂乱的思绪复盖时,
就须更加专注的在杂乱中寻找,
小心翼翼的斩草除根,
还给它,原本的清淨!



薑黄如此,
心,更是如此。
晚安,带着满满回忆,我想,能够一夜好眠的!


内容来源:慈青学长黄语涵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