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慈济人的灶房
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们对精舍饭菜的定义与记忆。

有时候我们喜欢的菜餚并不是因为食物作法精緻、华丽口味的关係,反倒是因为想要回味一种熟悉的味道或是思念,我们想念的不是食物本身,想念的是那食物背后所蕴藏的心情与回忆。
记得每次回到精舍,师父们总是不时叮咛着大家留下来用餐,那就像母亲深怕孩子饿着的关怀心情,让人感觉回到精舍用餐是一件倍感温馨且自在的事情。尤其静思精舍是全球慈济人的心灵故乡,每到除夕前,大寮师父总是精心准备了许多年菜,还亲自製作吉祥發糕与年糕,为的就是要迎接从全球各地归来的家人,让每位回来围炉的家人都能感受到静思精舍浓浓的传统年味与家乡味。每天要如何按部就班的准备大量的食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供养大众也修己心
繁琐的锅碗事,磨练师父的智慧与互助的修行本分。
曾经在大寮帮忙过的志工,一定看过大寮门边的小白板,每天都会挂着一张纸,那是知客师父用来告知大寮每日确定的用餐桌数。
于是大寮的执事师父就开始接手准备,像是典座师父就要知道冰箱有什麽蔬果素料、开菜单时要注意食材的搭配,而且最好是前一天就要备好料,然后一个推车放齐一道菜所需的食材及配料,方便炒煮时迅速下锅不遗漏,而饭头师父则依据桌数推估大锅饭份量,然后只要时间一到,行堂组的师父就会很有默契的陆续出现在大寮裡,有的负责添饭入锅上架,有的熟练地分菜上架,过程中没有一丝溷乱,相反地却很沉稳的应付各种状况,这就是精舍的师父们,无论做什麽事情都井然有序,持着尽本分事的一念心做就对了,静思家风精神表露无遗啊!
十分钦佩大寮执事师父们,因为别人修行时,他们要忙备料做饭菜;大众吃饭时,师父们要在旁机动供应补充;在这样火裡来水裡去、脾气容易感到烦躁的环境中,还要让自己安住身心,真的是一种磨练。
所以在大寮磨练,是培养耐性、修身养性最好的一个地方。
用心的幸福滋味
珍惜食材、搭配洁淨与营养的元素,令人感恩在心。
万物有万法,面对锅碗瓢盆的境界也能开出朵朵清淨心莲。大寮班长将其累积多年的经验,每天一点一滴的利用空档,将经验分享做成简单的「大寮SOP」,一开始的用意是使学习者方便入门,却也因此让经验汇聚成智慧海,继续绵延传承下去。
如此,学习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食材收货入冰库有四种分类,更要清楚食材入库的时间来决定使用的优先顺序;像笋、马铃薯、牛蒡、莲藕之类的切好记得要泡水;一般切菜的长度要大约一吋长,这样方便夹食与入口;还有绿色蔬菜及长豆等,煮好需要马上分菜或是散热,以免闷黑了;清洗蔬菜需过三关水盆,如果第三关水盆仍有许多杂质与小细砂,就得再加一关!
一般人在家或许都做不了那麽细腻的工序,而精舍大寮的每一位师父是这样的以一颗「照顾家人的心」来供养大众!
怀念精舍家的味道
精舍提供健康粮食补给外,亦是慈济人心灵的依止。

从大寮执事师父间的工作分配与和合互协上,我们看见了「规律有序」;从食材处理上的细心拿捏中,我们感受到了师父们的「慈悲柔肠」,这就是静思精舍特有的人文饮食文化,也是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精舍虽然是一个清淨、有道气的修行道场,却始终用关怀家人的心情来照顾大众,对于全球慈济人而言,无论身处多遥远的地方,时间一到,犹如纷纷归巢的燕子,怀着回家的心情归来。
身为弟子的我们其实思念的、惦记的就是这个浓浓的家的味道。
内容来源:《静思人文》林圣玉师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