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静思精舍 佛心师志

为佛教 为众生

因缘不可思议,感恩上印下顺导师为我举行简单的皈依仪式,授以言简意赅的「为佛教、为众生」六字,终入戒场而圆满受戒。

「为佛教」是内修,「为众生」则要挑起如来家业,走入人群救度众生。所以我认为,既然我有殊胜因缘走入佛门,成为佛教界中名誉很清高的上印下顺导师的弟子,师父嘱咐我「为佛教,为众生」,我就要以此立志,终身奉行。师父的道德与学问广受崇敬,既能皈依师父门下,就要好好地修行,不能使其蒙羞,更要积极践履佛教精神。

「静思法脉」不是现在才开始,「慈济宗门」也不是现在才说。自我在皈依时,从师父得到「为佛教,为众生」这六个字的那一刹那间,就深植在我的心中,直到现在。

教富 济贫

  

静思法脉「为佛教」,是智慧;慈济宗门「为众生」,是大爱。我的师父嘱咐我「为佛教,为众生」,我则告诉慈济人「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一脉相传。希望立体琉璃同心圆如水涟一般,一滴入水,圈圈扩散,渐至全球,达成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

佛陀来人间为的就是教化众生,众生有心灵空虚需要救度者,亦有物质欠缺需要救济者;以佛法来启发富有者的爱心是「教富」,带动富有者去帮助贫困者是「济贫」。教富济贫志业不是个人力量能成,希望能号召天下人承担天下事。

时代在变,空间也在变,尽管有形的环境时刻在变异之中,但期盼大家跟随着我走入慈济宗门,这分荷负如来家业、永传慈济法脉之修行心志,要贯彻到底,要真诚如一。不论时间有多长,不论路途有多远,不论遇到何种境界,这分心志与初衷,必定要坚定不移。

本篇内容节录自《证严上人思想体系探究丛书》之〈上人口述思想历程〉

静思精舍

静思精舍慈济精神的摇篮,常住二众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小细节见大智慧,恆与与天地共生息。「晨钟暮鼓,悠传衲子家风;静思精舍,结来法华因缘。」证严上人常期勉精舍的常住师父们,涵养宗教情操、守住清淨心,进而带动全球慈济人力行「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之志业,使慈济法脉源远流长。


静思精舍与慈济世界

静思是证严上人现出家相前自取的名字;「精舍」则是修行人清修的道场。静思精舍,是慈济功德会的發祥地,慈济人称之为「心灵故乡」,也是慈济世界的源头活水。

精舍也是常住众们修行的道场,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俭朴踏实依律生活,节用资源,爱惜物命,樽擳开支以为慈善济施。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如莲花连蒂并生,开展至全球的慈济人皆奉为圭臬。

1966 年,证严上人带领弟子胼手胝足开创慈济,1968 年启建精舍。这座位于巍峨中央山脉下、前临浩瀚太平洋的菩萨道场,周围平畴绿野、田园风光,烘托出静谧安详的气息。

自始弟子们奉守「自力更生」的清规耕读苦修,更谨遵印顺长老「为佛教、为众生」的慈悲精神广行善道,以建立安乐祥和的社会,缔造清新洁淨的人间淨土为努力目标。

 

内修,外行

挑如来家业
走入人群救度众生

心清淨 行和敬

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
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


「六和」为: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

自古以来,僧团皆以「六和敬」为共住守则。上人对精舍常住众开示,强调静思弟子要「静寂清澄」,回归清淨而单纯的心地,以「六和敬」彼此合心。

「合心也是核心 - 『核』是种子所含深刻、奥妙的基因,虽微如毫芒,却能放诸天下、亦能收摄天下;是奥妙的心灵世界。」

静思精舍修行者除了出家众,也有方便走入人群的「清修士」,上人致勉皆须内修品德,以「淨如琉璃」之心自爱爱人,建立人品典范。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自力更生精神,精舍常住众投入农、工、笔耕等各项作务。上人表示:「慧命从付出中增长,故要分秒不空过,不只是把握当下,还要恆持刹那,真心奉献而无休。」

《静思晨语》修六和敬 得自在力

于一切法 得勇健想

人跟土地之间的关係是共生的,人与一滴水、一棵树、一阵清风的感情是融合的;
人对大自然永存一分感恩之心,天地之间的万物是共生共成长的!


精舍的菜园不喷洒农药,以天然养分滋养菜苗。例如:堆肥就是最好的有机肥料;而豌豆苗的茎叶可食,摘取掉的根可回归大地,营养农作物。

每天拣菜剩馀的果皮菜叶经「發酵机」处理后,可製成有机肥再供给土壤营养;资源取之于大地,亦回归于大地,并以珍惜自然资源、淨化土地为出發点,力行资源分类。


如壮力士 能担能持

精舍早期煮食用的柴火,捡拾自山中的木块、木材行的废料、油行的花生壳、米店的糟糠等;近年来,除来自废纸场、木材行的废料、建筑工地的旧板模,还有环保志工回收的废弃木箱等原本要被丢弃的「垃圾」。

老祖先的智慧将每样植物的特性、功用發挥到极致,则是精舍的环保信条。譬如:柚子皮除了堆肥,晒乾后还可当蚊香用,多奇妙啊!

体贴大地的心─落实「惜福爱物」的观念,碗中的一粒米、一叶菜、一滴油自然不可浪费!

用餐完毕,倒些热水于盘中,轻夹一片菜叶将盘子抹淨,再倒入碗中温温喝下;这举动除有分不忍油渍汙染大地之母的体贴,亦方便洗碗的人。



清凉风 微微送

静思精舍是慈济精神的摇篮,常住二众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小细节见大智慧,恆与与天地共生息。

除了电脑器材等相关仪器,必须靠冷气来维持一定室温;在精舍,若天气实在闷热,也仅是开电风扇,来驱走褥暑。

而空间的多功能运用,则可减少家具的添置和空间的浪费,如电视架又可作为储藏箱,床下、柜子有储物箱的设计等等。

精舍大大小小的木製品大多出自木工专长的老志工之手,举凡斋堂的餐桌、上人书房的书架、寮房的衣橱、办公室同仁的抽屉、小柜子…甚至附近小学丢弃的椅子,经过他修补上漆后,也一张张如復活般地恢復良能,还可以接受客製喔!

各组办公室所用的纸多採用再生纸,可减少许多树木被砍伐製纸的命运。

办公纸张、影印纸皆需正反面使用。

文书用具以可多次重複使用为原则,例如:多用迴纹针少用订书机。

外寄邮件,必须用新信封较为礼貌,否则信封必用到破损方才捨弃。

巧心构思瓶瓶罐罐还可做什麽?在小径转折处、窗台上、办公桌一隅,翠绿盎然的嫣姿绰影也就随处可见。

小处大用心,生活智慧如涓滴,汇聚清流绕全球。


荷无上菩提重担

随着踩踏的节奏,老旧的缝纫机孜孜地运转着,常住众们身着的粗布衲衣全来自衣坊菩萨们的巧手慧心。他们运用多年的经验,不需打纸版即可裁剪出合身的布片;回收的布料经由他们手中,展现出的是一件件大方实用的衣衫。

而选择汙染较少的肥皂洗衣服,可降低化学品的使用率;人人用手洗衣服,少用脱水机,直接在阳光下晾乾,既可消毒又节省能源。


行愿半世纪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一九六五・八

一位年少的女孩,跟在母亲身边。母亲正与几位朋友相约去寺庙拜拜,其中一位说不去,因为当天没带钱,不能添香油,不敢去。

听到这对话,女孩感到十分不解:「寺庙,一定要人捐钱添香油吗?没钱的人,就不能亲近佛教吗?」 单纯的疑问,在少小的心灵裏,是一种力量。

犹如种子冒芽见天光,在女孩接触佛教后,意识到社会大大误解了佛教和出家人!渐受法义薰陶的内心,暗自發愿:有朝一日出家了,一定要自力更生维持生活,不接受供养。

一九六三年,女孩二十六岁,得因缘皈依于印顺导师座下,成为日后广为世人所知的证严法师

摘录自【回眸来时路】小木屋清修
【回眸来时路】借宿到起家
【回眸来时路】静思家风


一屋一田 克勤克俭

一九六五年,二十八岁的证严法师,带着三位弟子借住花莲普明寺侧屋。 孤鸟借巢而居,粗简的木板房子,夏热蚊子多,冬天冷风穿窗刺骨,捡碎布缝成的被子,根本盖不暖。一日三餐靠自己种菜,青黄不接时,就採过猫、刺杏仔、山茼莴等野菜佐食,境况之窘困,只差没去海边捡泡过海水「有咸味的石头」来配饭。

清贫岁月,身无长物,普明寺后的旱地成为生活寄望。初试耕作,毫无农事经验的大弟子德慈,为了翻整那片荒芜已久的贫瘠硬土,吃足了苦头。推驶犁具,完全生涩,老牛又欺生硬是不肯走。证严法师于是向人讨来一大綑甘蔗尾,抱着走在老牛前面。老牛受甘蔗尾吸引,终于才一点一点前进,拉动犁耙耕地。

村子裏的阿两伯,看到这师徒俩别树一帜的耕田风格,笑问:「师父,你们在玩游戏吗?」于是义气相助,「我来帮你们犁!」

旱地收成不敷所需,证严法师的俗家母亲看在眼裏,心想:「孩子要自力更生,我就给他一个维生的来源。」因此买下九分水田,让师徒依靠度日。

所有农事比如割稻、打穀、晒穀、拔花生,证严法师都亲身参与。即使在一九六六年慈济功德会成立后,白天要为会员解惑开示,或者早出访查贫户、晚归处理会务,但凡遇到农忙,依然捲起袖子分担农事。

证严法师虽体弱多病但毅力惊人,每次收割稻子,他总是头戴斗笠,脸上围着面巾,露出的双眼清澈明亮,一边脚踏打穀机,一边手摔稻穗,动作明快俐落。



一双婴儿鞋 力量起飞

每人每天多做一双婴儿鞋
三十位家庭主妇每人日存五毛钱
慈善工作微小地开始了


看天吃饭的农事,难以维持基本温饱,师徒为了另觅生计,各种手工副业不曾停息,煳水泥袋、做婴儿鞋……

在慈济功德会成立前两个月,婴儿鞋开始成为生计主力。鞋底、鞋面的缝製,每人各司其职,证严法师专责最难的部分─鞋底周围滚边。他拿起针来沉着定静又快速,一人抵得过所有人的製程,成品也最为漂亮。

行情本是三块半的婴儿鞋,花莲商家感于出家人不受供养、自力更生,因此以四元的好价钱收购。一双四元,师徒六人每人每天缝一双,一天就有二十四元收入。如此一针一线,勉强维持了生活,也织就了慈济功德会诞生前的契机。

而在功德会成立后,为了济贫救苦,师徒六人每人每天必须多做一双婴儿鞋,以此为基础,加上号召三十位家庭主妇每人日存五毛钱,慈善工作就从这每月的一千一百七十元,微小但深刻地开始了……

从婴儿鞋到静思书轩

静思精舍数十种工作,维持生活的同时,更从作务中修行。
至今五十年来,坚守自力更生的志愿。

自力更生,是一条坚韧的长线,贯串着衣食用度、信念思惟;贯串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贯串着证严法师出家前的初衷、慈济功德会成立后的坚持;贯串着至今五十年来,绵延久远的「静思家风」。

为了坚持自力更生,从最早师徒六人借住木屋,到现今的静思精舍,前后尝试了数十种工作,维持生活的同时,更从作务中修行。

证严法师感恩母亲买田以供耕作、买地盖精舍,「是母亲给了我助缘,我才能坚守自力更生的志愿。」 农事之外,手工副业迭经波折。物资波动买不到棉纱织手套时,开始木板凋刻(梅、竹与八景),后因日本断交,木凋供应链也断了。自此,成衣加工、棉被周围钩卡司米龙绣线、花莲美美布庄的女装大衣车缝,接连在精舍出现。

遇到经济不景气时,也曾捡碎布缝成布套,供铁工厂抽铁防热用。为了突破生活的艰难,开始从事高週波婴儿尿裤的生产。之后透过介绍,做过瓶盖内面的白色垫片,连着三年种菊花、手工塑胶花、串珊瑚珠子,连外销的猴子爬树也在副业之列。之后的手拉胚陶艺,更是艺术氛围鲜明的精舍一景。

数十种工作的波折经历图,是静思精舍扮演慈济后盾的完全承担史。从六○年代进入九○年代,「手工」的精神,迈向新的范畴。创立于一九九三年的「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前名「静思文化公司」),成为自力更生的现代耕耘模式。

在证严法师淨化人心的理念下,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的图书、影音光碟以及环保产品等,透过静思书轩门市,以营运所得维繫精舍生活。

静思精舍是慈济發展的源头,也是全球慈济人心灵的故乡,五十年来,自力更生清规不变,生活用度不仅没有一分一毫来自慈济会员的捐款,反而提供饮食、住宿接待全球慈济人。证严法师认为,慈善、济贫属于生活层面的救助,然而人心淨化、精神滋养,必须仰赖人文的力量。从缝婴儿鞋的手,到静思书轩内种种化人文美善于产品中的手,手手相连五十年,牵繫着证严法师「自力更生」最初的一念。


「供养」的深义

为了坚持自力更生,从最早师徒六人借住木屋,到现今的静思精舍,前后尝试了数十种工作,维持传统的佛教丛林,都是接受善信居士的供养来维持,然而证严法师自出家即發愿,不赶经忏、不收弟子、不受供养。自力更生的心志与作为,一直少人理解。「数十年来,我在滚滚红尘中,有谁能了解?总是有着孤单之感。」

孤单感并没有软化证严法师的坚持,他确信出家人能在入世行菩萨道的同时,出世自食其力。就如唐代百丈禅师在他建立的丛林,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生活。

为了坚持自力更生,从最早师徒六人借住木屋,到现今的静思精舍,前后尝试了数十种工作,维持对于供养,证严法师别有见地:「虽然我都说我不接受供养,其实在精神上、人力上,慈济人无所求地付出再付出,做我想做的事,这不就是对我的供养吗?」证严法师进一步解析供养有两种:「一种是以物质供养『生命』,另一种是以心力供养『慧命』。慈济志业是一个慧命,大家为这个慧命尽力,就是用『行为』来供养我,给我精神力量,所以我也是接受供养。」

摘录自《行愿半世纪:证严法师与慈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