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不迷
恭录自《证严上人衲履足迹二O一八年秋之卷》
宣导正信、破除迷信,须以身作则长期带动
精舍旧大殿自一九六九年落成启用,就是全球慈济人的心灵故乡;小小的人字形屋宇建筑,是游子依归之处。与廖群师兄等人谈话时,上人谈到慈济功德会在克难中成立时,自己还带着常住借住在普明寺,后来由师妈购下这片土地,除了耕种以外,也规画建精舍。
上人谈到承建精舍的黄演言先生,太太是慈济委员,因此承担建筑重任,至于精舍的设计师,其实是自己:「这张图是由一位会画建筑设计图的慈济委员儿子,照着我的意思规画、修改完成的。所以有人问精舍的建筑设计师是谁?可以说就是我。黄先生拿到这张图以后问:『师父,要朝哪个方向、位置?』我们当时就站在田裡讨论,我说,前方要留空地,后方也要与其他住家有一点距离;苏花公路就在前方不远处,精舍建筑面向大马路就好。他问:『难道不必拿罗盘来看方位,看看什麽时候开工?』我说:『工人叫来就是了。』」
「盖好以后也没有装潢,只在中间设佛龛,从五十年前摆下去到现在都没有变动,只有挪后而已;以前佛龛的后面就是我们晚上休息的寮房,两边用日式的活动拉门简单隔间,白天打开拉门,就是知客室与慈济的办公室,晚上才拉上拉门睡觉。」
「主体建筑盖好了,佛龛放置妥当,那天晚上我们还在清扫,隔天一大早做早课,就算启用了。佛像没有开光,没有做洒淨等仪式,也没有看时辰,清扫好了就搬进来开始使用了。」
上人另谈及建设花莲慈济医院时,之所以有动土的仪式,是因为这是集合许多人的爱心,一点一滴成就的志业,好不容易动工了,一定要让海内外的慈济人与护持者知道,并且以尊重的心邀请佛教界法师来主持动土典礼,还要广邀各界人士、新闻媒体参与,让大家知道慈济医院动土了。
【证严法师法音集】普明寺妙因缘
要改变习惯,须先改变观念

「信仰佛法是为了解脱烦恼,轻安自在,所以慈济人多年来不断宣导,农曆七月是吉祥月,不必在门口拜拜、不需要烧纸钱等等。这是臺湾长久以来的习俗,要大家不烧纸钱,其实很难改变习惯,所以慈济人好话说尽,以身作则来带动,也经过了好几年的努力。」
上人提及 目犍连尊者救母的佛教典故与后世「普度」的演变,指出盂兰盆是「救倒悬」,意思是救拔如同倒吊般痛苦的众生,岂料后来演变成杀生大拜拜,造福不成反造业。「过去整个农曆七月都在大拜拜、烧纸钱;除了慈济人推动吉祥月,政府也从环保角度向民众宣导集中在某一天祭拜,以及『以功代金』,将烧纸钱的花费转为行善捐款,也有寺庙减香,不烧大把香、不烧纸钱等等。」
上人表示,要改变习惯,须先改变观念,这并不容易;刚开始要先安民心,慈济人以身作则,用各种方法带动大众转迷为悟,已经开出了一条道,现在就要赶紧依照这条道的方向铺平路,让人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彻底破除迷信。
「佛法讲究的是發自内心真诚的信仰,是心理法、科学法、生理法,也是物理法,值得深入了解。众生根机不同,有 上根智的『上士』,中根智的『中士』,下根智的『下士』──同样聆听佛法,上根智的人一听就很清楚这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知而能行,并且开道铺路,自身勤行,还能接引人同行;中根智的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但是道心不坚定,时进时退;下根智的人对于所听的道理怀抱疑问,既不接受而一笑置之,还拿出很多的理由挡自己的路,甚至生毁谤、起无明。」
上人说,慈济人随处救助苦难,用心付出无所求,不怕辛苦,付出者与受助者皆大欢喜;尤其慈济人付出之后满怀感恩,还会不断地争取付出的机会,人人以菩萨心力行菩萨道,都是自度度人的上根上智者。
农曆七月在佛教而言是吉祥月,也是佛的欢喜月,更是众生的报恩月。
虔诚忏悔淨自心,茹素护生淨天地
前行政院长张善政先生来访,适逢高雄静思堂正在进行《父母恩重难报经》经藏演绎,上人为众说明这是为农曆七月吉祥月举办的庄严大法会,引导大众具有正信,虔诚忏悔淨自心,茹素护生淨天地。 「从过去到现在,慈济人不断教大家『转迷为悟』,要转迷信为智慧。虽然一直呼吁大家不再烧纸钱,减少汙染,让环境更清淨,但是要改变长久以来的习惯并不容易。所以慈济人设法引导大家将买纸钱、准备牲礼大拜拜的花费转为善款,救助苦难、自我造福;慈济也在农曆七月举办吉祥月活动,带动大家提起恭敬、虔诚的心祈祷,观看经藏演绎,了解道理并且身体力行。」 这几天在高雄静思堂举行的七月吉祥月祈福会,每一场都有一千多人参与;全臺各地陆续举办大型吉祥月祈福会,或在社区裡带动居民虔诚祈祷。上人谈及参与祈福会的志工、会众,都以虔诚之心斋戒茹素一段时间,如同过去臺湾村落「造醮」,事先全村茹素斋戒,直到醮期圆满;慈济在七月举办祈福会,带动大家茹素斋戒,亦是为臺湾、为天下祈求平安。 「为天下祈求平安,不是用街头大拜拜的方式,既增加杀业,也难顾及卫生。这项习俗在农业社会是因为民众生活普遍清苦,藉年节吃得较为丰盛以补充营养;现在大家营养过剩了,不需要为了吃而准备这麽多牲礼,也不要造成卫生问题,更不能因此杀生,要回归茹素持斋,虔诚祈求平安。」
恭录自《证严上人衲履足迹二O一八年秋之卷》八月四日